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 | 神经内科专家呼吁关注家庭环境

2022-10-12 10:10:58健康教育科



10月10日是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提高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注心理精神需求,在家庭生活、学校、工作单位、社区等环境中,营造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良好氛围,提供适宜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水平。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环境单元,是每个人成长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环境。而父母、子女又是组成这个单元的最小要素。在家庭中,孩子出现问题,绝不会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养育者的问题,甚至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家庭的影子,孩子90%的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

当孩子频繁出问题,希望我们父母不是一直去追问:“我的孩子怎么了?”,而是能静下来,问自己一句“我怎么了?我的家庭怎么了?”你成长了,孩子也会跟着成长,你成熟了,孩子也会跟着成熟。
     借此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荣昌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慧向各位家长朋友提出几点建议:

1. 放弃强迫,给孩子自主的机会

只有放弃对孩子的各种控制、命令和要求,尊重孩子的意愿,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毕竟,生命最根本的力量,都是慢慢向上的。

2.忍住唠叨、指责和催促,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只有让孩子从正式的体验中获得经验,从经验中总结出因果关系,他们才能真正明白是非对错,才有自我驱动和自我控制的内在力量。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3.改变奖励方式,用精神奖励替代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物质奖励会改变孩子的学习动机,让孩子把“我要学”变成“为了奖励而学”。一旦奖励停止,或者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也会荡然无存。给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赞美,让他们感受的爱和关注,一次旅行,一场电影,一次球赛,让孩子的内心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奖励越丰富,孩子才不会觉得无趣,奖励越走心,对孩子的激励越持久有效。

4.发掘孩子闪光点,多给他“积极暗示”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深远。不要无意中给自己的孩子贴这样标签“粗心”、“磨蹭”、“懒惰”等。多给一些积极的暗示:今天及时完成作业,而且很认真。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很自律的人。让孩子指导自己很棒,自己一定可以管好自己。正面的暗示和期待,会温暖孩子心扉,让孩子自发地向上、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5.不急于求成,从一个小改变开始

懂得循序渐进,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让孩子变得很自律,只有实现了比较容易的要求后,人才会接受较大较难的要求。

6.先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再去解决问题

     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父母首先不是批评、责备、惩罚,而是接纳孩子的不足,探寻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行为背后的意愿。
    “孩子磨蹭拖延,他可能是用“隐形攻击”表达对快节奏照料者的不满;
孩子不肯睡,喜欢熬夜,可能想为自己创造独立的私人空间;
常常跟你对立违拗,他开始寻找权力,想拥有更多自体感;
孩子沉迷网络,他可能在现实中受挫,在网上寻找成就感;
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会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只有找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才能和孩子共同去解决问题。

真正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家是港湾,爱是退路。但父母一定要先认识到,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应高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好孩子不是教育出来的,是榜样的力量!愿每个家庭中,都能看到爱人/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爱人/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爱人/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神经内科(睡眠障碍、心理)门诊咨询电话:023-46331990,地  址:重庆市荣昌区人民医院门诊部门诊3楼